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,罗马帝国二帝分治时期成为东罗马首都,由君士坦丁大帝以自己命名。西罗马帝国无力抵抗北方蛮族,于五世纪覆亡后,拜占庭便以罗马帝国正统自居,六世纪查士丁尼大帝时期,一度收复地中海沿岸大批失土。
然而富不过三代,东受新兴阿拉伯帝国挑战,西遭欧洲诸王国抗衡,渐次退缩到东欧巴尔干半岛、小亚细亚一带,并逐步希腊化。宗教上树立自成体系的东正教,与罗马教会分庭抗礼,教义分歧成为与西方冲突的根源。
十一世纪一度复兴的马其顿王朝,已经是以希腊贵族为主,操当地语言的朝廷。然而受东方信奉伊斯兰的塞尔柱土耳其挤压,国势日衰,终于不得不向西方拉丁兄弟求助,由罗马教皇发起十字军救援。此举却是引狼入室,教廷的盘算是借军援收编东方教会,用心昭然若揭,东正教徒普遍不满。
与伊斯兰的战争互有胜负,宗教狂热消退后激情不再,考虑就现实得多。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集结于威尼斯,当地总督却拒绝免费提供船队。恰巧东罗马内乱,皇帝被黜,王子向西方讨救兵,开出重赏。
威尼斯总督建议十字军出兵助其复国以筹措运费,于是原为讨伐异教徒的部队,却杀向自家基督兄弟。君士坦丁堡在里应外合下陷落,财宝却被政敌席卷一空,王子的重赏成了空头支票。盛怒的十字军自行劫掠搜括,干脆瓜分东罗马,成立数个拉丁王国。1261年拜占庭人起义复国,但国土四分五裂无力维持,逐步走向败亡。
土耳其源自散居中亚一带的突厥人,骁勇剽悍。十世纪塞尔柱族人移居西亚,皈依伊斯兰教,与当地政权冲突,屡战屡胜,建立横亘西亚、中东的大帝国。然好景不长,后代因争位而分裂,被蒙古人逐一击溃,至1307年尽数覆灭。
塞尔柱后人奥斯曼一世趁蒙古无暇西顾,自小亚细亚崛起扩张,建立奥斯曼帝国,将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,大败十字军,显赫一时。然1402年受挫于蒙古帖木儿大军,苏丹被俘,诸王争位陷于内乱。
穆罕默德一世在拜占庭支持下摆平对手登基,两国维持一段短暂友好关系,但双方领导人辞世后迅速反目。奥斯曼日益扩张,横扫东欧巴尔干半岛;拜占庭则国势日颓,最后只余君士坦丁堡外围据险固守。
以上是电影开场前的历史梗概。后来被称为「征服者」的年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威信尚未确立,却决心挑战历史上的不可能,拿下君士坦丁堡。君
士坦丁堡坐落于三面环海的半岛,唯西边与欧陆接壤,以重重高墙阻隔,城防极其稳固。千余年以来仅1204及1261年两度陷落,都因城中内应;外敌入侵则无一奏功,阿拉伯、俄罗斯、塞尔柱乃至奥斯曼先人尽皆铩羽。
苏丹身旁的王公大臣都期期以为不可,对他们来说,唾手可得的目标俯拾皆是,何苦来啃这块硬骨头。然而战略上,君士坦丁堡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咽喉,控制黑海航道,欧亚通商必经之路,居当时已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心脏部位,势必不可能容人酣睡。
另一方面,拜占庭帝国则处于奄奄一息的局面。连年败战向奥斯曼进贡,缺乏兵源必须雇请佣兵,造成财政上的沉重负荷,濒临破产。西方各国互有矛盾,争战不休无暇东顾,对劳民伤财的十字军兴趣索然;罗马教皇一提到军援,附带条件就必然是东正教的归顺;意大利海上城邦与拜占庭关系较密切,但威尼斯口惠而实不至,唯有热那亚唯恐失去黑海殖民地,迅即派大将率海军驰援。奥斯曼以十倍兵力压境,拜占庭则仗海军优势及高墙深壑坚守,战云密布,剑拔弩张。
接下来的部分,看电影就好了。土耳其电影看的相对比较少,无从比较,但即使以好莱坞标准,也算是史诗巨作,无怪IMDB的评价甚高。战争场面浩大,唯《魔戒3》白城攻防差可比拟。
陆战各式器械尽出,投石机、攻城塔、破城锥不一而足,挖地道埋炸药则灌水反制,中古战争技术大举操演,喜欢历史剧的应该会很过瘾。
海战则无甚可观。当时奥斯曼海军草创,数量虽多却无将才指挥,开战未久便遭重创,和后来称霸地中海的威风不可相提并论。倒是交战双方各有影响战局的秘密武器,值得一提。
拜占庭是所谓「海洋之火」或「希腊火」。那是一种势头极为凶猛的燃剂,用小船潜入敌方舰队倒进海中,点燃后船只顿时陷身火海,对木壳时代的海军极具杀伤力。
传说是由七世纪一位叙利亚工匠发明,并带入君士坦丁堡,由拜占庭皇室秘藏,作为救命仙丹。一度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曾出动2500艘战舰围攻君士坦丁堡,两轮火攻后,狼狈逃生的仅余五艘。
奥斯曼海军也吃了「希腊火」的大亏,损失惨重。其配方,向来是拜占庭皇室的最高机密,不到最后关头绝不使用,以免外流,并随帝国覆灭而失传。HBO剧集《权力的游戏>中,王城Kings Landing攻防战中,也描绘过类似的场景。
奥斯曼一方则是所谓「土耳其巨炮」,十五世纪初发明的超级攻城武器,专用来打击厚重城墙。自火药引进以来,用大炮攻城一直是军事家的梦想,但加以实现,需要冶金技术的支持。炮弹太小无济于事,大则意味需要更多火药推动,炮身必须承受得住发射时的爆炸力。
技术非土耳其人首创,穆罕默德二世这尊巨炮,则是礼聘匈牙利技师欧本(Orban)所铸造;但此种武器的确是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一举成名,为土耳其军队扬威立万。
其炮管超过8米长,重达18吨,炮弹直径75cm,一发就足以击破城墙。缺点是一天只能打一发,因为需要大半天冷却,重新装填弹药,才能再次发射,这段时间足够守军补上缺口,所以破坏并没有想象中大。
然而炮声一响震天动地,守军闻之丧胆,心理打击更甚于实质。此后「土耳其巨炮」所向披靡,高墙深垒不再是安全保障,彻底改变战争形态。
君士坦丁堡在近60天围城后终于陷落,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。奥斯曼大军进城,原本按当时习惯大劫三日,但穆罕默德二世很快下令制止,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我怀疑若是西方电影,会如何描写此事。片中也特别提到,穆罕默德二世曾通过管道向城中居民喊话,保证易帜后仍然保有东正教信仰,绝不强迫皈依伊斯兰。
当时拜占庭皇帝为获得西方军援,已经决定放弃东正教,改投罗马教会。相形之下,土耳其苏丹显得更加宽容和尊重。他又自称奥古斯都,以古罗马继承人自居,表示不只是苏丹,也是天下共主。鉴诸后来迁都于此,清真寺与大教堂并存,信守承诺,确实有心经营。
君士坦丁堡战后改名伊斯坦布尔至今,成为五百年奥斯曼帝国,乃至后来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。奥斯曼帝国经两世纪扩张,版图遍及东欧、中亚、中东、北非,文治武功盛极一时。
然而欧亚商路完全受其控制,迫使西方诸国找寻通往远东的新航路,称霸地中海的意大利诸城邦势力衰退,西班牙、英国等海权国家兴起,从而促进大航海时代的来临。
西方文学艺术中,对东方穆斯林国家经常抱有敌意,丑诋多而赞扬少(想想魔戒吧),其实中世纪穆斯林文明有远胜于西欧者,只是近代以来被超越而落后罢了。很高兴看到一部平衡视听的影片,也推荐大家有空不妨一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